新闻中心
公司新闻
首页 >> 新闻中心 >> 公司新闻 >> 正文
【第五讲】聚焦传播大讲堂 | 段永朝讲述互联网时代思想范式的重塑
发布日期:2016-12-13点击数:
在天下巨变的前夜,“一切坚固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了”。我们要敢于质问形成思想底座的东西。 ——段永朝 金秋时节,第五期“传播大讲堂”迎来财讯传媒集团(SEEC)首席战略官、网络智酷总顾问段永朝。段老师结合人类的千年历史,纵观天下的风云巨变,为同学们讲述了互联网时代人类的认知重启及思想范式的重塑。澳门十大正规老牌网赌副经理俞虹教授出席并主持了讲座。 段永朝老师首先从二战期间一个关于飞机加固的故事谈起,提出人类无论是思考问题,还是做出自己的决断时,往往是基于某种下意识的、“日用而不知”的认知框架。例如,我们当代人正是在已有的学理基础上从事种种社会活动,其中“言必称希腊”的思想框架几乎已经成为今日文明讨论政治正确性的依据。
而互联网思想,本质上就是一种认知框架,它会告诉我们一种全新的思维方式。而其中最首要的是引导人类质问并清理固有的“思想底座”,看清楚一切认知的假设和出发点。 马克思说“一切坚固的东西都将烟消云散”,现实是常变常新的,一切都可以颠覆,冲击无所不在。当今社会,互联网蓬勃发展,世界方方面面都面临风云巨变。可人类对世界的基本假设仍停留在工业时代,人们忽略了潜移默化、至关重要的“范式转移”。 范式转移: 常使用在科学领域,描述一种在基本理论上对根本假设的改变。这种改变,后来亦应用于各种其他学科,催成巨大转变。 (段老师提及的“范式转移”就是在质疑一个时代的基本假设) 1978年“斯隆报告”将六大学科集合交叉,产生11个新型交叉学科,宣布了认知科学的诞生,也由此开启了人类自我认知的范式转移。 段老师讲到,“认知思维”是有别于工业时代的“认识思维”的。工业时代的思维强调基于理性、立足度量、偏爱确定性、构建体系、讲求因果的认识世界;而互联网时代的思维则强调基于感知、立足交互、接受不确定性、开放共生、讲求因缘的认知世界。 而工业时代的思维正是西方人2500年形成的理性被无限加持,诗性被无情驱赶的“轴心文明”的一种具体体现。我们应当质疑的是这种轴心文明塑造的认知框架,在当今仍然行之有效吗? 学者马丁·贝尔纳在《黑色雅典娜》一书中,对这种固有的认知提出了质疑,他认为神圣的雅典娜实际是18世纪西方文化思想界有所图谋的文明塑造,是对文化一次合法化的进程。这种观点的提出,预示着一些学者开始关注范式转移。 随后,无论是美国60年代“垮掉一代”的反叛与否定,还是70、80年代在西方白领阶层掀起的瑜伽热、禅修热,都是西方人以大众运动的形式对“西方文明中心论”反思的表现,他们开始关注东方,寻求灵性回归,重新认识自己。而在学界,“世界体系”和“普世史”的概念重新回归,意味着学者开始重新思考历史的建构方式。 此后聚合科技(NBIC)出现,AlphaGo战胜李世石等事实摆在面前,人们在固有的“人客两分”的思维逻辑中恐慌的质问“未来人与机器谁将占上风?”却未发觉范式转移已成定局,机器与人的共生觉醒时代已经到来,我们却还在传统轨迹中运作。我们不禁要问“互联网到底在改变什么?” 认知重启与传受合一 在范式转移的影响下,人类文明正在发生转向,具体体现在五大征兆——记忆重构、主体重构、日常生活重构、表达方式重构和组织方式重构。而基于这五个方面,人类的具体生产、生活面貌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 段永朝老师结合分享经济形态、产销合一概念、具身性智能研发等案例,进一步提出人在信息时代面临认知重启。而这种重启是指突破过去的人类中心主义,回归到自然主义,唤醒对万物互联的古老记忆,清除理性的思维底座。形成基于连接、关系、共生演化的新认知结构,呼唤失落的诗性传统复归,寻求东西方文化的融合,打开历史的机遇之窗。 而对于新闻与传播领域而言,互联网打破了工业时代大众的、面孔单一的、大批量生产的舆论场,小众生产、观众自产成为了不可忽略的重要信息生产模式。 语音、视频的繁荣冲击了人们由文本线性逻辑所塑造的“先……后……”思维,反而使“边……边……”思维有了生存土壤,混搭、恶搞成为了时尚的开放式文本叙事结构。同时,online的自选模式突破了传统媒体预先安排好的时间表,使人们更有自主性地构建知识体系。 因此,新媒体及新型媒体人所面对的是“传受合一”的新模式。传统编辑部的串行模式不再适用,社区化、并行制、作为信息基础架构的新编辑部应运而生。“数据新闻”示范了信息时代媒体的新型表达方式。 然而,段老师指出,关于“记者是什么”、“编辑是什么”、“内容是什么”、“意义是什么”等关乎媒体走向的基础性命题仍然亟待被重新阐释,也正是当下新闻传播领域的员工应当思考的时代命题。 讲座结束后,同学们就“养一个机器人还是造一个机器人”、“碎片化时代新闻的完整性”等话题与段永朝老师展开交流。 段老师总结到,互联网是认知重启的加速器,过去的认知结构会被新的认知结构替代,而认知重启的真正挑战在于后天的想象力。
讲堂最后,俞虹教授总结发言,建议同学们主动打开视野,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从更广阔的时空中认知互联网,拥抱新文明。
撰稿及编辑:闫皓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

上一条:【第六讲】聚焦传播大讲堂 | 陈小川讲述众声喧哗中的伪命题
下一条:【第四讲】聚焦传播大讲堂丨黄志敏解读“数据新闻那点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