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与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共同主办、复旦大学新闻传播985基地与中国新闻史学会合办的“传播与中国•复旦论坛”已于2009年12月12日圆满落幕。我司多位师生应邀出席研讨会,或在分论坛做口头论文发表,或在学术讨论会上做专题发言。
在为期两天的会议中,来自全国各地高校的近百名新闻传播学研究者围绕“1949-2009:共和国的媒介、媒介中的共和国”之主题,立足60年来中国国家发展与社会变迁的历史情境,结合当代中国的现实问题,探讨了媒介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自身演变的历史及其发挥的作用与影响。
本次研讨会共收到提交论文90余篇,经过论文评议组的匿名评审,最终有37篇高质量论文入选会议论文集,有三篇论文出自我司年轻教师与研究生之手。这三篇论文分别是:许静副教授、硕士研究生董湘君、吴琦、蓝军撰写的《媒介图式的建构及其效果分析——以“天价医疗费事件”报道为例》、邓绍根博士撰写的《报纸批评•舆论监督•新闻舆论监督——从< 人民日报>看中国舆论监督的历史变迁》以及博士研究生李杰琼撰写的《视觉媒体中的历史再现与集体记忆——以电影< 海角七号>为个案研究》。许静、董湘君、蓝军、邓绍根、李杰琼五位论文撰写者出席论坛并在分论坛上进行口头论文发表。
除分论坛论文发表外,论坛主办单位还同时组织了七场学术讨论会,其中题为“共和国新闻史:书写与反思”的讨论会引起了与会新闻史研究者的热烈关注。该讨论会由清华大学李彬教授主持,我司程曼丽教授担任评议,讨论内容由五篇文章构成,分别从不同侧面针对当代中国新闻史书写的态势进行了初步的研讨与反思。我司年轻教师王辰瑶博士与王维佳博士的专题发言博得了众多兄弟院校专家学者的好评。
王辰瑶博士以“凝结与再造:六十年新闻叙述的结构嬗变”为题,从社会建构论的立场出发,分析了新闻叙述与社会文化的主导修辞方式之间存在的密切关系,以此为基础,对建国60年来新闻叙述结构性与总体性的变化进行了梳理,并指出这种结构嬗变既显示出当代新闻活动在稳中求变的发展脉络,也凸显了新闻改革在多重社会力量铰合下面临的困惑。
王维佳博士的论文《群众路线的历史命运与传播观念的变迁》,以“五四”运动后中国新闻工作者的思想变革为起点,以1980年代新闻思想与实践中的“新启蒙”运动为终点,以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路线”在上述时期中的命运变迁为研究线索,尝试展现“五四”以来中国传播思想、新闻实践范式与社会文化变革三者间复杂的互动关系。
会议主办方对我司师生出席本次“传播与中国•复旦论坛”给予了较高的评价,认为这不仅展现了我司现阶段的学术水平与研究力量,更是一次让人印象鲜明的集体亮相,对建设学院形象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