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1世纪的第一个10年里,人类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和生态环境等诸多领域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变化与挑战,快速发展的信息传播新技术在每一个领域中都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新的全球传播时代,推动世界多元文化之间更加广阔和深入的对话、沟通与理解,从而为处于困境中的人类找到危机和挑战的应对之策,促进国际社会的和谐、可持续发展与共同繁荣,是传播学界的重要使命。
为了这样的使命,中国传播学会与澳门十大正规老牌网赌将携手,于2010年7月9日---11日在北京共同举办第十一届中国传播学大会。此届大会将以“新媒体•多元文化•全球传播:挑战与应变”为主题,通过传播学视野的拓展,在传播研究的本土化与迫切的社会现实问题之间,构建开放与包容的思想空间,展开中国和全球性问题的反思与探讨。
大会组委会现面向海内外传播学研究者和新闻传播业界人士、以及关注传播问题的相关学科和领域的专家学者征集论文,并欢迎海内外在读的硕士与博士研究生向本次大会提交论文。现将本届大会的有关事项具体通知如下:
一. 会议名称:第十一届中国传播学大会
二. 会议主题:新媒体••多元文化•全球传播:挑战与应变
New Media, Diverse Cultures and Global Communication: Challenge, Engage and Change
三. 会议地点:口碑好的网赌网址
四. 召开时间: 2010年7月9日—11日
五.会议语言:中文与英文
六. 会议研讨主要议题(论文题目请自拟):
(一) 新媒体与社会发展
本议题主要讨论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对社会的影响与作用,新媒体的形态与扩散,网民与网络消费,互联网与公民社会, 新媒体与生活(BBS论坛与社会、社交网站与传播),网络传播学理论创新、新媒体的政治经济学研究以及其他新媒体热点研究问题。
(二)跨文化传播学理论及应用
当今人类的跨文化交往日益频繁,为促进地球村民众对文化多样性的尊重、理解、宽容、对话和合作,传播学者有责任进一步探讨跨文化传播理论研究的本土化及理论在不同国家间、不同民族间、不同语境中的应用。本议题主要研讨以下问题:1.跨文化传播与多元文化间的价值观;2.中外思维方法差异对跨文化传播学的影响;3.跨文化传播学在对外新闻传播语境中应用;4.孔子学院的对外跨文化传播研究;5.跨国及跨民族的跨文化传播研究;6.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价值观与中华文化的全球传播;7.传播学视野的多元文化、公民身份与社会共同体;8.增强中国文化在海外吸引力研究。
(三)中国当代语境下的国际传播
作为一门学科,国际传播学诞生于美国。然而随着其他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国际传播意识的增强以及传播学在世界范围内的扩展,国际传播逐渐增加了内涵,成为具有多元文化特征的学科领域。目前,中国的对外传播或国际传播尚处于探索或初级发展阶段,在传播理念、话语方式、表现技巧以及专业化运作等方面与西方国家相比仍有较大的差距。如何进行硬件设施的建设,包括媒体机构的建设和新闻从业队伍职业化的建设,提高传播能力;如何更新观念,解决话语方式陈旧、表现手法单一的问题;如何进行具有中国特色的国际传播理论体系的建设,需要我们认真思考,在比较与分析中寻找对策。
(四) 传播伦理与媒体的社会责任
在数字化、网络化时代,传播伦理,即关于传播媒介或人们的传播行为所遵从的伦理准则与道德规范、价值观等问题,对于良好的信息环境的形成与社会的和谐发展、社会价值观的重构,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具有更为重要的意义。为此,我们需要探讨在新的媒介环境与不同的媒介体制中,媒体如何切实承担社会责任,真实、准确、全面、客观的传播信息和报道世界多极化、文明多样性的现实;以及媒体如何协调传播自由与公共利益的冲突,成为利益、表达和信息不对称社会的平衡者,以获得公众的广泛接受和社会的广泛尊重,不断提高媒体自身的公信力和影响力。本议题讨论的主要问题有:1.全球化、传播自由与媒体社会责任;2.公共利益与大众媒介的伦理冲突与对策;3.新媒体时代的传播伦理;4.社会公正、媒体公平与媒介的公众信任;5.传播内容的品质与媒介规范和原则;6.网络伦理与赛博文化新问题;7.视觉传播中的媒介伦理问题;8受众伦理。
(五)传播学研究方法的新视角及其应用
传播学研究方法是推进传播学研究质量的关键,新媒体的发展对传统传播学研究方法提出了挑战.本议题主要研讨的话题集中在三个方面:1. 传播学定量研究、定性研究领域的新方法、新技术、新研究视野;2.媒介研究的方法与应用;3.其他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视野及对传播学研究的借鉴意义;4.传播学跨学科研究的方法与理论。
(六) 传统媒体创新与社会发展
互联网对传统媒体的挑战是历史性的,而且是根本性的,它以革命性的手段改变了信息传播的形态,颠覆了传统媒体、特别是纸质媒体延续百余年的商业模式。本议题主要研讨以报刊、图书出版、广播、电影、电视为主的传统媒体,应对这一挑战所采取的战略与策略。主要议题包括:1.媒介融和以及“全媒体”概念的理论与实践研究;2.传统传媒产业改革的路径选择;3.以传媒产业为主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研究,4.国际化语境下的全媒体创新人才的需求和培养教育体制研究。
(七)修辞传播学研究
本议题探讨修辞学前沿理论在各种传播领域中的应用。子议题:1.新兴交叉学科修辞传播学的理论建设;2.国家修辞研究(中国在国际形象建设等方面所采取的修辞传播策略);3.新闻修辞研究(新闻语言和视频文本的叙事结构与方法);4.广告修辞研究(广告语言和视频文本的修辞结构与方法);5.网络修辞研究(重大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平抑的修辞策略研究);6.语言修辞传播研究(语言传播学的理论与应用)。
(八)科学传播
尽管在人类漫长的生活中,科学和技术的广泛传播是个古老的话题,但从传播学视角开展科学传播研究则是一个新议题。由于科学传播的跨学科(跨人文、社科、理、工、医等多学科)的特点,因而其研究在理论与方法等方面都需要借鉴整合不同学科,并需要跨学科人才的参与。本议题希望不同领域的专家学者和业界人士共同研讨,从理论和实践的不同方面交汇到科学、技术、社会、人以及传播学等方面。具体子议题可参考以下7点。1.科学传播理论与方法:历史、现状与未来;2.新媒体与科学技术传播、产业:机制与模式;3.科学传播与公共健康、环境变化、风险社会;4.科学传播与大众文化、影视听传播;5.科学传播与科技人才:国际与国内科学共同体;6.公众理解科学与公民科学素质;7.科学传播在中国:问题与对策。
(九)中国与世界传播产业的现状与前景
在信息技术不断创新变革的浪潮中,中国和世界的传媒业都在经历着前所未有的深刻变革。数字革命彻底颠覆了传统的商业模式,跨越了地域、行业和媒体的边界,在世界各地形成了社会财富的新来源。同时,数字技术引发了社会传播实践与传播业的全新变革。新媒体的发展与“全民表达”时代的到来,以及媒体角色与责任的转变,使传播产业正在发生深刻的转型,并面临着需要寻找新的竞争策略和新的“突围”之道的挑战。对此,我们将展开讨论的议题有:1.中国与全球传播产业的转型与变革;2.国际传媒的全球竞争战略与格局;3.数字化技术与传播产业发展模式;4.媒介融合时代的媒介组织与媒介管理;5.媒介的社会效应与传播产业体制;6.中国广播电视媒体的传播能力研究;7.体育传播的组织与体育传播产业管理。
(十)当代广告业的发展、创新与转型
面临互联网、全球化等挑战,当代广告业正在进入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有以下问题亟待探讨: 1.全球化与广告业的发展;2.新媒体对广告业发展的影响;3.创意产业与广告业的关系;4.中国广告产业的发展模式与未来发展战略。
(十一)其他与传播研究相关的议题
七. 论文写作要求
(1)论文的选题宜具体不宜宽泛,以传播研究为主;
(2)理论与实际结合,注重学术性与应用性;
(3)注释和引文注重学术规范性;注释为脚注,参考文献附论文正文后。
(4)论文字数限于6000—10000字之间;
(5)请提供Word文档的电子文本;
(6)已发表的论文请勿报送;
(7)论文正文前附500字左右的中英文论文提要。
(8)论文正文后附作者简介75-100字及个人通讯联系地址。
八.论文提交时间和方式
我们将按照国际大型学术会议的方法和形式,为会议编辑和印制会议论文资料以及有关会议议程安排等相关文件。为避免技术问题,鼓励尽早提交论文。
1.提交时间:2010年2月28日前提交论文摘要(500字左右,中英文)。
2010年5月16日前提交论文全文。
2.论文提交者需填写《论文登记表》(见征文附件1)。
3.提交方式:请将《论文登记表》和论文电子版发送至大会组委会专用电子邮件地址:cacbj2010@sina.com
九.论文评审与出版
大会专家委员会将对提交论文进行匿名审核评选,选出符合会议相关要求的参会论文,并确定大会宣讲论文、学者优秀论文、研究生优秀论文。组委会对优秀论文和研究生优秀论文将予以表彰。入选论文将在会议之后编入有关丛书系列出版,或编辑出版正式的会议论文集。
本次大会将在大会主题发言和分组论坛之外开设小组讨论(panel),欢迎各位专家学者或博士研究生踊跃向大会组委会申请担任小组讨论主持人,并承担组织3-5名学者围绕某一自选议题,各自撰写论文进行专题研讨的职责(见征文附件2)。大会专家委员会将对各小组(panel)的议题和提交的论文进行审核与评选,选出符合会议相关要求的小组和参会论文。获选的小组论文同样也参与大会宣讲论文及优秀论文的评选。
论文评审通过者将于2010年6月15日前收到参加会议的正式邀请函以及有关会议的日程安排通知。
十.会议联系方式
澳门十大正规老牌网赌方面:
联系人:李洁
电 话:010—62753570 13810346725
传 真:010—62754485
通信地址:100871澳门十大正规老牌网赌
电子邮件地址:ljie@pku.edu.cn
中国传播学会方面:
联系人:贾金玺
电话: 010—65238309
电子邮件地址:cac.cass@yahoo.com.cn
有关本次大会的征文通知以及后续的相关会议信息可以在中国传播学会网站、中国社科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传播研究网”和澳门十大正规老牌网赌网站等查询,也可在其他有关网站搜索获取。
大会官方网站: 中国传播学会:http: //www.cacr.org.cn
会议信息网址: 澳门十大正规老牌网赌:/comm/
传播研究网:http://www.mediaresearch.cn
中国传播学会
澳门十大正规老牌网赌
2009年12月25日
下载:
第十一届中国传播学大会征集论文通知
下载:
第十一届中国传播学大会征集论文附件